臺灣蘭陽博物館:與本土文化共生的有機體
蘭陽博物館外觀。圖片來源:科普時報
博物館大廳的采光玻璃設計。
博物館內“海之層”展區。
距離臺北兩小時車程的宜蘭縣頭城鎮海濱,坐落著一座不大的博物館——宜蘭縣蘭陽博物館。2010年10月才正式成立的“蘭博”,秉承其“宜蘭是一座博物館,‘蘭博’是認識這座博物館的窗口”的使命,已迅速成為宜蘭文化景觀新地標。
興建“蘭博”的構想發軔于20世紀80年代。1990年代,從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與保存地方文化出發,宜蘭提出“將全縣視為一座大博物館”的理念,旨在讓宜蘭當地空間、生活與文化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,進行總體博物館營造。蘭陽博物館于2010年10月正式建成開放,并且因其與地景的高度融合而成為人們認識宜蘭文化與美學的窗口。
“蘭博”選址于宜蘭縣頭城鎮烏石港遺址的沼澤濕地旁,烏石港因昔日港內有三大塊黑色礁石而得名。作為臺灣東岸曾經唯一的商業港口,清代的烏石港風光無二,造就了蘭陽八景之一“石港春帆”。遠遠望去,“蘭博”正像一塊立在水濱的烏石——這種宜蘭海岸常見的一翼陡峭、一翼緩斜的單面山海岸礁石。博物館整體建筑為三角椎體,主建筑最高點朝向宜蘭的精神地標——龜山島,然后沿著西南方以20度斜角逐漸下沉沒入地表,從而與園區水域的烏石礁相呼應。更為有趣的是,建筑外墻的設計靈感來源于維瓦爾第小提琴協奏曲——《四季》,由各種經不同表面處理的石板與鑄鋁板拼接成音符,交織出豐富的《四季》旋律,同時表現蘭陽平原因四季輪轉而呈現出的不同色調與風情。因與地景的高度融合,“蘭博”榮獲了第七屆“遠東建筑獎臺灣地區杰出獎”和“2010臺灣建筑獎”首獎,而其設計者姚仁喜則以博物館主建筑獲得“2012國際建筑獎”。臺灣建筑獎的評審團指出“臺灣的地域主義建筑也因蘭博提升至新的高度,它不再只是圖騰或符號,而能利用地形、環境的抽象轉換呼應地景特色,這正是目前國際建筑界共同關切的議題?!?/span>
“蘭博”內的景象別有洞天,室內27米大跨距的鋼桁架系統,構成了寬闊無柱的連續性展示空間,透過大面積采光玻璃,館外的濕地和光影也成為博物館展示空間的一部分。當觀眾走進博物館,從一樓轉身踏上二樓扶梯的一剎那,北方壯闊的龜山島就會赫然映入眼簾,仿佛與九十年前熱鬧繁盛的烏石港構建起精神的連接?!疤m博”通過其獨特的建筑造型設計和內外空間處理,營造出豐富的觀感,成為本土文化最直接的表達。
在展廳樓層布局方面,“蘭博”踐行“連結在地文化、開啟宜蘭之窗”的理念,設有四層展區,從上到下分別為“山之層”、“平原層”、“海之層”與“兒童探索區”。前三者分別展現了宜蘭多雨氣候下“迷霧森林”的景致;平原上的自然環境如何塑造當地人文特色、影響歷史變遷;海岸線、海底、海流以及討海人的生活等等極富宜蘭特色的內容。而站在山之層俯瞰其他樓層,仿佛看到一個有特定地理環境與人文軌跡的微縮宜蘭,如此通過展區設計延伸了觀眾的想象空間。
“蘭博”現任館長陳碧琳說,“在愈是商業的時代要能夠愈提倡在地文化的保存與體驗,在愈高度科技的時代要能夠愈回到在地文化的體驗與學習,在愈快速的流動世界要能夠展現在地慢游與踏實的博物館世界,因為我們不是一個象牙塔里的博物館,而是一座具有地方文化光榮感的環境生態博物館?!彪S著博物館發展的大潮,越來越多像“蘭博”一樣極富個性的優秀博物館涌現,各地博物館正憑借自身的創新和努力為地域文化添加新的景觀,讓城市更有魅力。